樹木褐根病在台灣為一古老病害,遠於1928年日據時代,隸屬於總督府中央農業試驗所之真菌學者,澤田兼吉(Kaneyoshi Sawada)即已記敘此病於龍眼、金露花、黃梔花、裂瓣朱槿、繡球花、茄冬、樟樹、變葉木、虱母子草等植物之發生、為害,其後至今之調查顯示,此病在台灣以及離島,多達120種以上之植物寄主被發現,此病隨機分布、多點感染,主要傳播途徑係藉由根系接觸,發病慢、傳播慢、早期病徵不明顯,難以診斷,而後期防治又難以成功,為其特徵。

 

樹木褐根病經由平面或立體之大眾媒體之鉅量傳播,以及無數褐根病後期診斷、鑑定講習班之講習、推廣,其實已是家喻戶曉、深入人心之全民教育,褐根病目前被認為是台灣或離島,平地海拔1,000公尺以下,林木、果樹或觀賞植物之「世紀黑死病」。

 

褐根病之防治方法,雖有多種被提及,但目前廣為推行之處理方式為「邁隆(Dazomet)」在罹病植株移除後之大量施用燻蒸,以及再種植前之「再燻蒸」。爰美國環境保護署(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)在2008年7月10日,於紅皮書(Red Fact Sheet)開宗明義即已指出「邁隆」為廣泛性殺生劑(biocide),可用以殺滅真菌、細菌、藻類、線蟲,甚至雜草;而主要殺生機制在其於土壤施用,加水分解後,產生具高揮發性、殺生性之methyl isothiocyanate(MITC),但若吸入或接觸MITC,皆會刺激眼睛,對呼吸系統造成不良影響,此外,亦為皮膚之致過敏原,對於無保護之哺乳類、鳥類、水棲生物,暴露於「邁隆」亦為劇毒。

 

2011年6月4日,以及7月26日,台北平面媒體,分別以顯著之標題報導「市府4年砸1億,卻擋不住褐根病,束手無策?」,以及「褐根病蔓延,大安森林公園拉警報」;其他各縣市政府,亦應有類似經驗。顯然,廣泛性施用「邁隆」燻蒸處理,徒勞無功,無法滅絕褐根病菌。目前所推薦之防治方法,長久持續大量施用燻蒸劑,衍生抗藥性之褐根病菌菌系勢所難免,而且對生態系破壞性高,對於人、畜、野生物、微生物多樣性之滅絕之負面作用不容忽視,更何況也不符防治成本效益,且不符具深根系、廣根系特性林木之病害防治原則。此外,也和國家所標榜之無毒島、有機農業、生態永續經營之理想、願景背道而馳,亦和地球村之綠色環保之趨勢大相逕庭。

 

樹木感染褐根病由侵染至顯現明顯病徵,通常費時5-15年,此時60% - 80%以上之根部組織皆已被殖據、分解,此時縱然於根圈土壤施用石灰、尿素,以及其他殺菌劑,通常回天乏術,無法獲得防治成效;倘若以系統性殺菌劑進行根、莖基部點滴灌注,可藉擴散或輸導作用,反而較易達到觸殺病原效果。職是之故,對於珍貴樹種或老樹先行施以預防性藥劑灌注,或定期以靈敏之分子標記進行檢測,驗證有病原存在時,立即進行藥劑灌注,應可事倍功半,並減少成本,以及藥劑對於根圈土壤之汙染和對生態系之破壞。

 

現行樹木褐根病防治標準作業流程,亦推薦水淹沒法,然於自然林地,就罹病林木或已枯死之林木長期浸水處理,常受水源、地貌、地質所限,通常難以執行,此外,於林地浸水處理成效亦未經驗證;倘若處理對象為尚未枯死之林木,長期浸水,就學理而言,亦不利於林木生長,很可能導致根系缺氧、窒息,或遭受其他喜濕性之卵菌病原侵染,而加速其死亡。

 

真菌,包括樹木褐根病菌(Phellinus noxius),及層根腐病菌(Phellinus werii),皆係經地球之長期生態選汰、演化後,可適應之棲息物種(inhabitants),前者盛行於熱帶、亞熱帶,而後者則盛行於溫帶、寒帶,故不論於感染林木、果樹、觀賞植物,皆呈分散、點狀分布,或於人工純林之感染中心往外擴散;故生態條件適合時,造成發病、感染,此純屬必然;就此原則衡量,事實上無法滅絕此褐根病之病原,只能由樹種、栽培、管理、經營等途徑,降低發病率,經由物種自然演替,維持生態系多樣性平衡。基於上述,將所獲致之結論和建議陳述於下:

 

• 樹木高齡化自然枯死、環境逆境壓力、其他根系病原、或其他根系病原和褐根病菌複合感染,因而導致樹木之枯萎,皆需加以釐清,以免誤診。

 

• 褐根病病原菌殘存於根系,故徹底清除殘留根部組織,植穴中長期(3-6個月)陽光曝曬、乾燥根域,即可減少感染源,並降低其感染潛勢,再強化生態復育,即有利於病害蔓延之遏止。

 

• 褐根病病原不殘存於土壤,並且樹木根系通常分布既深且廣,故用「邁隆」燻蒸根域土壤不具合理性;再植前之再燻蒸,更不利於再植植物之生長、發育。

 

• 「邁隆」為廣泛性殺生劑(biocide),會滅絕土壤之微生物,破壞生態,永難恢復。此外,也和國家所標榜之無毒島、有機農業、生態永續經營之理想背道而馳,亦不符地球村之綠色環保趨勢。故「邁隆燻蒸法」之繼續推廣使用,有待商榷。

 

• 樹木罹患褐根病,於感染中後期呈現明顯病徵,於根圈施用以系統性殺菌劑皆難以收致防治成效。

 

• 就罹病林木或已於枯死林木之林地長期浸水處理,常受水源、地貌、地質所限,通常難以執行;倘若處理對象為尚未枯死之林木,長期浸水,亦不利於林木生長,且易誘發其他喜濕性病原侵染,更易導致林木枯死。

 

• 褐根病感染點隨機分佈,阻絕、減絕其感染不易;除根系嫁接傳染外,擔孢子之長距離分散傳播,機率或許不高,但隨著子實體之出現頻率增加,此可能性不能排除,此等更影響「邁隆」之區域性燻蒸,難以收到預期成效。

 

• 結合早期快速診斷、鑑定、早期治療,以及生態撫育、種植抗病、耐病樹種、合理栽培管理、化學藥劑、生物防治、抗病育種、抗病單株選植等技藝,進行綜合病害管理(Integrated Disease Management,IDM),應為上策。

旭承國際開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